7 月 10 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社会建设领域代表小组活动,点燃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引擎。来自全市各地、各行业的 20 余名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当天,代表们怀揣着热忱与责任,围绕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展开深入调研。他们实地考察走访了社区养老服务、医共体建设等民生项目。一路上,他们时而驻足凝视,细致观察设施布局;时而与工作人员交流,询问运营细节;时而沉思记录,将所见所感化作思考。
在临河区人民医院,代表们深入了解医共体运行模式、多年来紧密型医共体在临河的运行情况,探讨其如何为临河及周边各族群众架起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桥梁,让群众看病更加及时、省钱,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实盾牌。
身为市人大代表的邬旗军,有着多年人大工作经验,此次调研让他深受触动。他表示,这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邬旗军说:“下一步,我将利用走访联系群众的机会,让更多的群众知晓并享受医疗改革带来的便利,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举措。我将围绕群众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深入开展调研,为适老化医疗服务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打造更加贴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在履职过程中,我也要与时俱进,学习借鉴更多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敏锐捕捉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提出更接地气的建议和意见,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添砖加瓦,让政策更加贴近民心,让服务更具民生温度。”
在临河区团结街道今日社区,代表们深入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参观了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中心。书画室里老人们笔走龙蛇,描绘着生活的美好。代表们与社区老人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需求,质朴的话语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养老服务的期望。靳培欣代表边走边感慨:“养老服务既要像团结街道那样打造一站式活动空间,满足老人们的社交、娱乐等多样化需求,又要如金川街道般把服务精准送上门,让老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便捷关怀。作为社区工作者和人大代表,我将把这些宝贵经验带回社区,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优化升级,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在临河区金川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餐厅,配餐员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营养午餐,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配餐员正将午餐分装至保温餐盒,准备为社区的独居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这一餐饭,承载着对老人的关怀与尊重。农民代表王爱霞看着眼前温馨的助老餐厅,思路豁然开朗。她想到村里闲置的空房,何不加以整合,改建成村级养老食堂呢?这样既能盘活沉睡资产,又能切实解决村里老年人一日三餐的难题,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社会的进步。
当天,代表们还围绕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展开深入讨论。大家围坐在一起,有的代表提出,医共体建设虽成效初显,但要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确保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转诊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同时,要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选派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更加放心地在基层就诊。
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代表们建议要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养老服务,鼓励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丰富养老服务供给。还要加快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生活照料等便捷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认真倾听代表们的发言,不时记录关键信息,表示将对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形成专题报告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确保代表们调研的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让基层治理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市民。
此次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社会建设领域代表小组活动,不仅仅是人大代表的一次例行视察,更是他们积极履行职责、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回应民生关切的一次有力实践。代表们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深入基层一线,直面民生痛点,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了社情民意,为后续在人大平台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