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杭后人大紧扣“建、管、用”全链条,以实体阵地优化、数字平台升级、活动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代表之家”从“建起来”向“活起来”“实起来”转变,让基层民主实践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一是夯基垒台,打造立体化履职阵地。杭后人大实施“阵地提质工程”,构建“1+N”代表之家矩阵。加速“网上人大代表之家”迭代升级,增设政策查询、建议提交、进度追踪等功能模块,打通代表与群众“指尖上的沟通渠道”。此外,深化“两代表一委员之家”协同联动机制,联合政协、党代表工作室开展跨领域座谈,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履职新格局。
二是规范管理,构建精细化运行机制。为确保阵地长效运行,杭后人大建立“三定三公开”制度:定代表入驻排班表、定活动主题计划、定问题处理时限;公开代表联系方式、公开活动安排、公开建议办理结果。推行“首问负责制”,要求接待代表对群众诉求全程跟踪,形成“登记—交办—督办—反馈”闭环。
三是深耕细作,激活常态化履职动能。杭后人大以“三化”活动为载体,推动代表履职融入日常。 固定化开展“群众接待日”,每月15日、30日组织代表集中坐班,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主题化推进“代表活动日”,围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田间议事”“企业问诊”等特色活动; 项目化实施“民生议事会”,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道路修缮等民生项目,组织代表、群众、职能部门三方协商,推动《关于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治理的建议》《关于高效回收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能的建议》等6件建议转化为具体工程。
从“一间活动室”到“多维连心桥”,杭后人大通过“代表之家”阵地建设,将履职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真正实现“家”中听民意、“家”里解民忧,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