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以来,五原县人大常委会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指引,将代表建议办理与民生实事监督作为连接民意与发展的“纽带”,创新推出“制度筑基、议题聚焦、方式破冰”的“三优联动”监督模式,推动人大监督从“事后问效”向“全程护航”跨越,让每一项民生承诺都落地成景,为县域发展注入温暖而坚实的“民生动能”。
制度筑基,织密监督“闭环网”。“没有规矩,监督便难有力度。”五原县人大常委会首先从制度破题,构建起一套环环相扣的监督体系。先后出台《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和代表建议办理考评办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细则》等“硬规矩”,让监督有章可循;成立代表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年初开联席会议定方向、年中转办会明责任、年中督办会压担子、年末座谈会评成效,形成“部署—推进—问效—改进”的全链条机制。
更具深意的是,通过《关于深化落实“双联系”制度和五级人大代表协同履职机制的实施意见》,将农业、法律、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代表“精准配对”到监督项目中。专业人干专业事,让监督从“泛泛而谈”变为“精准点穴”,制度的刚性与专业的韧性叠加,为监督实效筑牢了“四梁八柱”。
议题聚焦,瞄准民生“靶心位”。“监督不是漫天撒网,要盯在群众心坎上。”五原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监督议题的“指南针”。选题时,既紧扣县委“发展大盘”,又俯听群众“急难愁盼”——从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策梗阻,到小区物业收费的糊涂账;从农村饮水安全的管道维护,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质量,每一个监督议题都来自田间地头的“原声”、社区楼栋的“呼声”。
这种“贴着民生走、跟着问题改”的选题逻辑,让人大监督始终与党委同频、与政府同向、与群众同心。通过把准监督的“脉搏”,确保每一次监督都直击痛点、精准发力,让群众感受到“人大监督就在身边”。
方式破冰,激活监督“动力源”。“监督要动真格,更要讲方法。”五原县人大常委会打破“坐在机关看材料”的传统模式,创新推出“立体式”监督法,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重点建议,带着问题到现场“解剖麻雀”;各工委按领域领衔督办,盯着进度“挂图作战”;代表小组分片不间断督办,拿着清单“对账销号”。
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自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以来,代表建议办结率实现100%,政府年度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落地——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乡村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一件件民生小事的解决,让人大监督的“硬度”转化成了群众获得感的“温度”。
从制度的“四梁八柱”到议题的“靶向发力”,再到方式的“灵活创新”,五原县人大常委会以“三优联动”书写了新时代人大监督的民生答卷。未来,这份答卷还将继续写下去——以更密的制度网兜住民生底线,以更准的监督靶心回应群众期盼,让人大监督始终与民心同频共振,为五原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坚实的民生底色。